查看: 1968|回复: 0

[新疆 石河子] 新西域游记之九:沙漠 戈壁 圣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7 14: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年前和几位摄友包车到新疆,进入新疆后眼前连绵不断的沙漠——戈壁,戈壁——沙漠,常常是上百公里不见人烟,难怪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面对这无边无际的沙漠戈壁,想起了一首诗:“一过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面是戈壁,后面是沙滩。”在当今许多地方“寸土寸金”的时代,这么大片大片的土地却荒芜起来,难道只能发出像古人一样的感叹:“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有一天接近黄昏时,我们从布尔津回来,在石河子市内投宿,住下后出去走走,发现该市绿化非常好,在林荫间看到这样的景色,谁能想到这是在沙漠和戈壁的包围之中?


  第二天一早到乌鲁木齐去,在路边看到石河子市公园,如果不是远处的雪山,这里和内地的某个地方的公园没有任何区别。



  回忆起石河子附近大片大片长满棉花、葵花的农田,密布的浇灌渠,那是洒满了新疆建设兵团战士们几代人的青春热血的土地,如果在沙漠戈壁荒漠中,能多出现几个石河子,让不毛之地充满生机,那时的新疆更令人向往。


  在南疆游弋,一天拍下这张相片,王维有这样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可不是什么大漠中的孤烟,它是在沙漠戈壁中燃起的熊熊圣火!这是一个石油部门的油气集输站在燃烧天然气。



  石油是一种战略能源资源,它关系国家经济的命脉,我们的国家石油供给还有很大缺口。阿拉伯半岛连年战火不息,还不就是因为它。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经过克拉玛依时,看见无数这样“俗称“磕头机”的采油设施,密密度麻麻地直插天际。



  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的《克拉玛依之歌》的歌词这样描述:这里开初是“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后来变为“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像无边的工地”。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是沙漠的美人。”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赞美。据说,从地形上看,克拉玛依市域像一个9500平方公里的惊叹号,这是一个几代石油工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标志!


  现在无论是在南疆和北疆的许多沙漠戈壁中,都能看见“磕头机”群,连昔日阴森恐怖的“魔鬼城”中,也留下它们不少的身影。



  想想没有它们时,西风呼啸,让整个戈壁沙漠充斥了一股萧杀之气,戈壁上的砂砾冷冷地瞪着这一切,似乎还在期待这里何时才能出现生机?但总是令它们感到绝望:生命在砂砾下死亡,砂砾在生命下荒凉!如今深埋地下的石油,使沙漠戈壁改变了模样,勃发了新的活力。


  一天,在夕阳中,远远看见一个戈壁滩上的炼油厂,它是在蓝天下诉说着的荒漠中的新生命。



  在物欲横流的今日,这样的年青人,同样有着绚丽多彩的缤纷世界,有着相亲相爱的亲人,他们却背上行囊,离开温暖舒适的家,放弃了团聚的幸福,深入大漠戈壁。戈壁的风是那样的狂野,戈壁的夜是那样的孤寂,戈壁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当年住在相对舒适的官衙之中的岑参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难道他们就不想家,就不感到寂寞?凡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他们一定也会的,为了给祖国献上石油,点燃这戈壁沙漠中的圣火,他们在这里如此默默认真地工作,这些年青人真叫人敬佩,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




  这些石油工人都穿着红色的工作服,据说是为了在戈壁荒漠中行走时醒目,不容易走失。这样的穿着,使人感觉他们是在给这杳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带来生机的团团烈火。


  在这里工作的也有许多年青人,这是一个还未脱离稚气,刚分来的大学生。



  这是一个清晨在油气集输站中拍下的相片,在铁塔的后面,沙漠戈壁的上空一片灰蒙,太阳冲破了沙埃的阻碍,终于露出了笑脸,让霞光在天空中布满。离开了新疆,告别了沙漠戈壁,这幅景象一直不能忘怀,它在告诉我们,新疆的沙漠戈壁,已经告别了过去边塞诗的时代,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在这里出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