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3|回复: 2

穿越N39°-塔克拉玛干沙漠行动跟踪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8 18: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机动车无后援长距离沙漠极限穿越是多少越野爱好者的梦想,今天终于有两个人站出来去接受大自然的挑战。驴帮户外会每天及时更新最新内容,为大家报道从前方传来的任何消息。不管成功与否我们都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生。
发表于 2011-12-28 2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动整体背景N39沙漠探险车队这里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动沙丘,人们说它“进得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 这是使斯文·赫定九死一生的生命禁区;它是让斯坦因望而怯步的黄沙翰海; 此次将是人类首次尝试驾驶轮式机动车,沿北纬39°线东西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理概况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76平方公里,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也是面积最大的流动性沙丘沙漠。著名诗人屈原的《招魂》中的“西方之害,流沙千里兮”就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最早的描写。 文字概述“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为“被遗弃的故乡”,又称“死亡之海”,传说很久以前,人们渴望能引来天山和昆仑山上的雪水浇灌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一位慈善的神仙有两件宝贝,一件是金斧子,一件是金钥匙,神仙被百姓的真诚所感动,把金斧子交给了哈萨克族人,用来劈开阿尔泰山,引来清清的山水,他想把金钥匙交给维吾尔族人,让他们打开塔里木盆地的宝库,不幸金钥匙被神仙小女儿玛格萨丢失了。神仙一怒之下,将女儿囚禁在塔里木盆地,从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面积广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漠腹地,沙丘类型复杂 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变幻莫测。有固体海洋之称。沙漠腹地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麻扎塔格”,它是分别由红沙岩和白石膏组成的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麻扎塔格”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伞盖下可容纳10余人,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时高达70-80摄氏度。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游人常常会看到过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幻景。沿北纬三十九度线一千五百公里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近乎疯狂的创意来自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一八九五年,雄心勃勃的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损兵折将:他的探险队仅仅沿三十九度线行进了不到三百公里,就因干渴和迷路死光了所有队员和骆驼,全队只有两人侥幸逃生。这次悲壮的溃败使塔克拉玛干沙漠威名远扬。从19世纪开始,塔克拉玛干地区探险寻宝一直没有停止过。英国考古探险家斯坦因在1901年到1931年,曾四次到塔克拉玛干进行地理和考古探险活动,足迹遍布尼雅、安迪尔、楼兰和罗布泊。1905年,在斯坦因首次到达尼雅之后5年,美国学者享廷顿在美国地理学会的资助下进入新疆,曾在塔里木南缘地区进行考察。根据其收集的卢文木牍等物,可以推测他到过尼雅、安迪尔。1911年12月,日本僧侣橘瑞超也曾沿尼雅河北行,对尼雅和安迪尔遗址进行考古挖掘,但没有留下可据考察的文字资料。而横穿这一死亡禁区也成为无数探险家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遗憾的是,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没有人能够比斯文·赫定走得更远。 活动时间:2006/12/05—2007/01/01季节:本次穿越选择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中最稳定的季节,风沙相对较小,沙丘移动不大。气温低,沙内的水分不易蒸发,而且低温使沙丘相对较硬,有效避免车辆的高温工作。和田河,克里雅河枯水期,便于车辆通过。路线:由新疆麦盖提县向东沿北纬39度线经托合他喀孜山,和田河,克里雅河,跨过塔中公路。由西向东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预计15-18天抵达新疆若羌县。全程直线距离约900公里,迂回距离约1500公里左右。团队:强有力的团队是成功的基础,我们的队员都是有着丰富的探险阅历,极强的野外生存经验,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高超的驾驶技巧。队员间配合默契彼此信任,有多次成功的团队合作。由于车辆赞助最终没有落实,现只得选用本人的自用车辆,单车穿越.队员:大何,廖岷.12-5在五方天雅汽配城发车,还请兄弟们到时前来捧场!欢迎收听北京体育广播届时的既时报道。
发表于 2011-12-28 2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12月5日下午14点,在越野者俱乐部举行了发车仪式,中国探险协会、旅游卫视、体育广播等媒体参访了2位车手。晚上21点,经过朋友的帮助,大何和廖岷终于在出发前夜面见了一位久慕大名的资深探险前辈,此人曾在2004年1月-4月参加中日徒步穿越N39°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队,历时73天,并成为唯一一名“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死亡之海’的探险队员(其他队员都曾在途中骑乘骆驼)。他就是今年57岁的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摄影师 - 宗同昌。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宗先生热心、详细地为两位探险队员介绍了当年穿越时的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天气、沙漠沙质、河床结冰、晚上露营、食物给养等诸多方面,虽然宗前辈对这次使用越野车穿越会否成功心存疑虑,但宗先生还是热情地鼓励两位年轻人。嘱咐他们不要过分担心,只要谨慎细致,哪怕就是尝试过了,证明确实难以通过,也是一种探险精神的体现和发扬!宗先生还表示,帮助联系沙漠当地更熟悉地形的几个朋友,等大何和廖岷进入新疆后,再详细介绍沙漠里的情况。临分手,宗先生还表示,6日一早一定去高速路口为两位年轻人送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